七百萬人的政綱:能源願景篇


特區政府換屆在即,究竟換人又能否換上新思維新視野呢?社會已浮現的問題路人皆見,政府庫房當下亦充裕無缺,只是錢能否用得其所,能夠放到問題根源位置,為社會帶來出路。「七百萬人的政綱」系列故事,是我們將透過訪問去討論人們身與心健康、發展再生能源,以及減少廢物等可持續發展議題,為香港提供不一樣的角度,挑戰習以為常的慣性主流邏輯。

文:思網絡研究員曾俊輝

2015年12月,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行。經過兩周談判, 195個與會國通過歷史性的《巴黎協議》,一致同意控制温室氣體排放。正當全球各國都致力制定減排措施,香港的步伐卻明顯落後他人。

海平面上升香港人可變氣候難民

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是資深工程師,一直關注低碳經濟、環境保護、城市規劃等議題。他指出氣候變化其中一個後果就是海平面上升。如果情況持續,至本世紀未,香港將有七分之一的土地被海水淹沒。再加上整個珠江三角洲受影響的人口,將可能做成大量氣候難民。香港人或者難以想像海平面上升和氣候難民的衝擊,但近年異常酷熱的天氣相信是每個市民都感受到的貼身影響。

縱然氣候變化的問題愈來愈迫切,但黎廣德指香港政府的減排政策乏善足陳,其中發展可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的步伐依然緩慢。

高密度發展的城市仍能發展再生能源

政府一直以來指香港人多地少,郊野公園難以發展太陽能,離岸地區要發展風能亦面對挑戰。他引述外國經驗,指出有如香港這樣發展密集的城市,仍然有潛力發展可再生能源。黎廣德又指出根據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,如果能夠善用大廈天台的空間發展太陽能,將能夠滿足現時用電需求約10%。另外,屋邨的公共空間亦有潛力發展可再生能源,大約可提供7%的電力。黎廣德認為,安裝太陽板、從而產電的項目,更可結合地區組織或基層市民成立一些合作社作小型投資,分享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帶來的收益。

此外,香港水塘面積有接近24平方公里,亦是可研究善用的空間,而現時世界上已有成熟的水上太陽能發電技術,只是政府卻未有計劃,白白浪費了額外7%的電力供應。

再生能源與進一步減排

除了生產可再生能源,香港的電動車政策也是另一個為人垢病的範疇。黎廣德指香港現時大約有60萬車輛,當中除了約3000架為電動車外,其餘全部都是燃燒化石燃料驅動。在《巴黎協議》之下,各國認同要控制全球暖化溫度遠低於攝氏2度,並致力限制升温不高於工業化前1.5度。黎廣德指要達致這項目標,則等同要在2050年前全面放棄石化燃料,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。不過,現時本港的電動車政策十分落後,討論了這麼多年,都只是得數千輛。未來30多年要全面淘汰汽油車,改用電動車,真的可能嗎?

黎廣德指出,可再生能源和電動車均是綠色經濟的一部分,不單止能夠應對氣候變化,更可以刺激本土經濟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讓年輕人有更多新的專業可以投入。不過他認為,無論發展可再生能源,或是推廣電動車,都需要政府需要大力推動,再加上科技創新才能實現。

2017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一,在未來的33年之內,香港真的可以達到「零排放」嗎?現時三位候選人的政綱均未有聚焦可再生能源議題,今年七月,新特首上台後,會有更積極的能源政策嗎?我們拭目以待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七百萬人的政綱(2017年), 專題資料庫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