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百萬人的政綱:幸福願景篇

特區政府換屆在即,究竟換人又能否換上新思維新視野呢?社會已浮現的問題路人皆見,政府庫房當下亦充裕無缺,只是錢能否用得其所,能夠放到問題根源位置,為社會帶來出路。「七百萬人的政綱」系列故事,是我們將透過訪問去討論人們身與心健康、發展再生能源,以及減少廢物等可持續發展議題,為香港提供不一樣的角度,挑戰習以為常的慣性主流邏輯。

文:思網絡研究員曾俊輝

香港重視經濟多於幸褔

香港人均財富在全球名列前茅,但在多個幸福指數調查卻排名甚低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(SDSN)於2016年3月發表《全球幸福國家排名報告》。研究就健康狀況、醫療保障、家庭關係、就職保障、政治自由和政府腐敗六項指標,對全球15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綜合排名。結果丹麥榮登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及地區,香港則排75位。

政府一直以來量度很多政策的成效都會以經濟效益作為指標,但豐盛社企學會會長紀治興博士則提出,香港人需要的不單是財富(wealth)增值,更要思考如何提升幸福感(well-being);這亦是他期望未來特首應要關注的角度,期望香港的未來不單是「睇新聞唔會睇到好嬲嘅朝早」,以及「不因立場不同而unfriend朋友嘅社會」外,還可以因「得到充權」(empowerment)和「更多friend」而感到更快樂。

因何幸福

紀治興指,幸福感可以是受到「自主性」和「社會網絡」兩大因素影響。他相信,社會網絡廣闊,朋友多的人比較快樂,抗逆能力較高。所以政府推出社福政策時應該考慮到如何連結社群,例如通過義工組織或非牟利團體的活動,推動社會各界建立協作平台及互助網絡,提升社區凝聚力,這會是其中一個可探討的具體方向。

多年來也專注社企在港發展的紀治興博士,更具體提出應優化現有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,讓項目可以擴展至更大的規模,不單只針對個別地區的情況,更可以是適用於全港,這將有助進一步加強社會共融。

創業的意義在自主

除了「社會網絡」,個人的「自主性」亦影響其幸福感。紀治興指,創業是提高自主性的其中一個方法。創業過程中林林總總的挑戰迫使創業者不斷思考和改變策略,發揮和拓展個人潛能。縱使不是所有例子均能夠成功守業,但紀治興認為這些歷練加速了他們的成長,是非常寶貴的經驗;他引述有調查指,近年想創業和已經創業的香港人愈來愈多,現時政府提供不同創業基金,但其主要目的在於推動經濟增長,所以他認為政府應該為資助計劃滲入更多元的目標,讓創業者追求盈利之餘,更可以建立社會網絡,充實人生。

身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的紀治興又補充,在芸芸創新企業中,社會企業尤其重要。香港的中小企平均壽命只有3.7年,社企卻能達到9.3年,原因是社企運用了很多社會資本,包括良心消費和媒體報道。而當社企成熟後,其義工、消費者和效益投資者又會帶來新的社會資本,最終加強社會共融。單從數字上看,現時香港只有約600間社企,對比32萬間中小企或許顯得微不足道。

墟市:社會價值較經濟價值更高的例子

紀治興相信每一間社企所能發揮的影響力都不可忽視,就以天水圍天光墟為例子說明有些事情的經濟價值不足,但社會價值卻可以很高。他指出有調查便發現參與天光墟擺賣的小販,其幸福指數比香港人的平均值更高,箇中原因就是小販之間建立起社會網絡,互相認同及幫助,並擴闊了生活經驗,提升了自我價值,他們同時又能賺點錢,雖然不多,卻能幫補家計。

另外,他特別提到基層以外,香港中產的幸福感亦不高,他們賺取到一定的收入,卻欠缺一個有目標的人生(purposeful life)。紀治興指出要改變現狀,當中涉及文化的轉變。算是作為商界人,他原來贊成香港應有標準工時的制度,他又提到認識的外國同事,會放一年假期去當義工,有朋友會利用七個月坐風帆去環遊世界,這令他們擁有豐富的人生故事。反觀香港人,往往被工作支配,每天營營役役,生活單調。如何能夠提高中產人士的幸福感,也是值得反思。

總括而言,紀治興認為,政府應該將幸福感納入往後政策的目標之一,將其重要性與財富並列。執行上,他提出要為社福政策作「扶貧」以外的社會效益評估。他指出,現時香港的大型基建工程會在動工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(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),在規劃初期確定工程項目的潛在影響,以及尋找替代方法或緩解措施。不過在社福等其他方面的政策,卻欠缺量度標準。他建議,政府亦可以建立「社會網絡」和加強「自主性」作為政策指標,讓香港人,不論基層和中產人士的生活也過得更感意義,更加幸福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七百萬人的政綱(2017年), 專題資料庫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